查看原文
其他

巴西归来,她成为学生喜爱的北大老师!

北京大学 北京大学 2022-05-27

许多人称《巴西:未来之国》是“世界上最好的介绍巴西的书”该书在豆瓣上的评分高达8.1它文笔流畅,富有诗意

《巴西:未来之国》,(奥)斯蒂芬·茨威格著,樊星译,上海文艺出版社2013年出版

或许人们不曾留意

这部斯蒂芬·茨威格的作品

是由当时一位葡萄牙语专业

的大四北大学子翻译而来

她就是樊星

从2007年入学北大

到2017年入职北大

她凭借着对文学的热忱

持续在巴西文学领域深耕

如今已成为北大外国语学院助理教授

传道、授业、解惑

樊星大概是一个“非典型老师”。从她脸上,你很难找到那种传统的师长威严,她永远是微笑的,快乐的,纯粹的,顶着一张看起来像高中生的娃娃脸。但与她交谈时,你却总能感受到那股强大而坚定的、令人安心的力量。她仿佛永远不慌不忙,不紧不慢,以她自己的节奏与步伐前进着。像星星悬于广漠夜幕,偶一抬头,你就能发现她的光芒正在指引着你,不刺目,不耀眼,却永远明亮、坚定、温柔。

01文学灯塔照亮葡语世界樊星从小酷爱读书,文学于她而言是生命中无法割舍的一部分,它塑造了樊星,也让樊星深深沉浸于这个广阔而梦幻的世界。

2007年,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首开葡萄牙语专业,当时国内很少有人了解葡萄牙语或是巴西,樊星想:要是能够学习一门别人都不懂的语言,读别人都读不懂的书,该是多么酷的一件事情!2007年9月,樊星入学北京大学,怀着对未知的好奇与探索之心,她勇敢地做出选择,成为了北大葡语专业的第一届学生

樊星(二排右三)本科时参加葡萄牙大使馆活动

由于葡萄牙语具有严密的规则性,理科生的逻辑思维让她在这门新语言的学习中“得心应手”。语言的基本功打得扎实,大二时,樊星已经可以阅读一些葡萄牙语原版的文学作品。



作为茨威格的“迷妹”,樊星几乎读遍了茨威格的书。在大二的时候,樊星接触到了一本少有人知的葡萄牙语翻译的作品,用半生不熟的葡语阅读它时,那是一种以前从未有过的奇妙且幸福的感觉!在茨威格的笔下,巴西是一个天堂般的世界:炙热的阳光遍照每一个穷困的角落,极乐与哀伤在这里交融,她从未在任何的文字中感觉到那种激荡。一个流光溢彩、被阳光、自由、热情所包裹充斥的奇异国度向她招手,呼唤她快快到来。樊星想:

总有一天,我要到巴西去看一看。 ”

樊星在巴西国家历史博物馆

葡萄牙语专业建立之初,各种课程设置都在探索阶段,文学的学习以对各个文学流派的宏观讲解为主,较少进行文本的精读。但在北大,通识教育的理念和相对自由的选课制度为同学们提供了学习一切知识的可能性樊星在大二选了中文系张辉老师的《西方文学经典导读》,而后又旁听了张老师为研究生开设的《文学解释学专题》。虽然自己并非中文系的学生,但是张辉老师每每慷慨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时,樊星感动而又感激。

大四时,经过葡语专业闵雪飞老师的鼓励和推荐,樊星将茨威格关于巴西的作品翻译出版,原本这对一个大四学生来说是一件想都不敢想的事情,但闵雪飞老师鼓励她大胆去做。《巴西:未来之国》熔铸了樊星对茨威格写作风格的熟稔和扎实的翻译功底,读来流畅隽永,充满文学之美,许多读者都以为这本书是出自翻译大家之手。

经过四年的磨砺,过硬的专业技能已经可以回馈给她一个收入不菲的工作,同侪也大多走入职场,樊星却决定,要去巴西看一看。而这一去,就是五年。

02梦想、娱乐、闲暇与自由

在这个由热带的阳光、狂欢节、异域的海湾与树木构成的世界,樊星在慢慢探索新的自己。

2012年2月,樊星来到巴西求学。在她之前,国内没有人在巴西攻读过文学博士学位,她所在的巴西坎皮纳斯州立大学也从未有过非拉美籍的外国学生就读。但是凭借着出色的学识和老师们热情的帮助,克服了地域时间语言的种种障碍樊星成为了来到坎皮纳斯州立大学求学的第一个中国人

二十多年来累积的生活经验在此地仿佛统统失效,时间和规则也失去了其严格的约束力。正如《巴西:未来之国》中所说:“在这里,生活本身比时间更重要。”

樊星在巴西萨尔瓦多市若热·亚马多之家博物馆门前

巴西的课程压力非常小,学生基本处于“放养”状态,课下樊星用尽一切时间来阅读葡萄牙语原版文学作品,甚至连周末的时间也不放过。但是周末读书的计划很快宣告破产——学校的图书馆在周末从不开门。除此之外,每周末还会有各种邻居、朋友,认识的不认识的人轮番敲门,笑容可掬,带上一块烤好的蛋糕或是披萨,邀请你参加周末的派对,跳舞、唱歌、烤肉、聚会。在这个阳光充沛的热带地区,樊星尽情地享受着闲暇时光。

在巴西,樊星(一排左二)与室友的日常聚会

甚至导师也和樊星预想的很不相同。樊星的导师马里奥·路易斯·弗伦吉洛是巴西最好的德语翻译家,他博览群书,胸中万卷,被学生们亲切地称作“流动的图书馆”。

虽然他总是有很多非常好的论文选题,但比起把这些想法写下来,他更愿意把宝贵的时间花在阅读上。虽然他们的接触很少,有时一个学期都见不了几次面,但是每当樊星需要任何帮助时,他有求必应,总能给出最诚恳、最有效的建议。时至今日,樊星仍和弗伦吉洛教授保持着密切的联系,时常交流学术上的观点。

樊星大四时收到的福特老师签名赠书

除了导师之外,和樊星联系最紧密的是弗朗西斯科·福特·哈德曼教授。刚到达巴西的时候,福特教授便带领樊星和她的同学们进行了“圣保罗一日游”,他对圣保罗的每一座建筑背后的历史文化如数家珍,还说自己如果不是当了大学教授,就会成为圣保罗的专业导游。出于对中国文化的兴趣,他们后来一起翻译了艾青诗选,并获得了第6届巴西高校出版社协会奖最佳翻译奖第一名

 [巴西]弗朗西斯科·福特·哈德曼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2021年出版

福特教授受樊星的邀请,于2019年来到了北大校园担任客座教授,为葡萄牙语专业的同学们带来关于巴西最真切的认知。福特教授还将自己他眼里的真实中国都记录在了他的15篇日记中,汇成《中国日记》,从他冷静和执着的文字里,我们能看到英勇抗疫的中国。

2017年樊星在坎皮纳斯州立大学的博士答辩现场

游学巴西五年,充沛的阳光、闲暇、自由的空气、热情的人们,一切的一切,都令樊星不舍。但比起这里,更令她魂牵梦萦的,始终是燕园——她要回到燕园来,带着最前沿的知识与视角,成为这群新燕的领路人。

03让语言成为一把钥匙

樊星所理解的语言专业从来不是一种限制,相反,它提供了无尽的可能:它栖居在人文、社会、自然各学科与社会有机体的交汇处,能伸展出怎样的枝杈,一切凭你想象驰骋——当然,这一切都建立在非常扎实的语言基础之上。

2017年8月,樊星入职北大,成为外国语学院的一名教师。刚回到学校任教时,一周两小时的课,樊星往往会花上三四天的时间去备课,每一个知识点的讲解、每一种考核方式都经过了最精心的设计,力求内容充实,逻辑清晰,让同学们在每一节课的学习中最大程度上收获知识。

《葡萄牙语(二)》课程结课留影,第一排右二为樊星

她笑称自己是一个“魔鬼”。在讲授大一的葡萄牙语课时,每两周进行一次小测甚至还会布置寒暑假作业进行开学考......虽然当时同学们“叫苦不迭”,但也正是在这种高强度的复习之中,每一位同学都打下了扎实的语言功底。跟着樊星学了两年基础语言课的2018级本科生李武陶文,对于葡萄牙语语法的熟练程度甚至远远超过英文大二时就已经开始翻译葡萄牙语著作《1808》,成稿17万字

在讲解巴西历史与文化时,樊星会把巴西的历史、政治、文化与社会问题结合起来梳理,使同学们对于巴西及世界范围内的种族、阶层等问题有深入的思考。除此之外,还有评述葡语论文的课堂展示以及口试,虽然难度并不大,但是对低年级同学学习如何撰写论文、提升口语有着莫大的帮助。

同学们对于樊星老师的课一致好评:

“知识的深度和广度都很让人受益。”

“无论是语言课还是文学课,樊老师都提供最客观理性的知识,让我们作为课堂的主角进行思考和表达。她会认真聆听每个人,从学生的思路出发提供指导。对所有学生她都予以充分的尊重。”


04“经常请吃饭的班主任”

“人生还很长,我们有充足的自由去学自己喜欢的东西,去过自己想要的生活——无论怎样,大家的人生都将是美好的。”

2018级本科生杨凯雯每每陷入自我怀疑和对未来迷茫时,总会想起那个晴朗的午后,樊星老师请她在勺园餐厅,一边吃着沙拉,一边轻松地、不紧不慢地对她说的那些话。于是,她不再焦虑于学双学位、拼绩点、找实习,而是去尝试真正感兴趣的领域。

2018年学期结束后,樊星与同学们聚餐

李武陶文也记不清樊星老师请自己吃过多少次饭,每次和樊老师交谈过后,他对未来规划、学术道路都更清晰也更有信心;

陈丹青每每因为升学和学术的压力去找樊星老师,都会得到很多的独家经验,他被樊老师对学术和生活的热情所感染,从焦虑中解脱出来...“她让我看到了一个在对现实保持清醒的同时又热爱生活的榜样。”

即使非工作日、甚至晚上,只要樊星看到同学们的消息,总会真诚又耐心地解答。

有一年暑假之后,樊星从巴西给班上每个同学带回了一个刻着他们葡语名字的小木雕挂坠,现在好多同学还背着......

樊星送给2018级葡语系同学的“名字”木雕挂坠 

作为2018级葡语专业的班主任,比起十多年前在北大求学时的环境,樊星明显地感觉到现在的同学们更优秀,视野更广阔,学习能力更强,但是他们反而更迷茫,也更沉重。作为一个从青年时代走过来的前辈,樊星理解他们,也努力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正如学生方江晨所说,“如果用音乐来比喻,樊老师看起来像是古典乐,内心却是摇滚乐。”樊星一直坚持,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并不需要都带着功利性目的,有些事情做的时候或许没什么,要过段时间才能看到收获。在维持基本的学习节奏之外,不要受到同辈压力的过多影响,能够开拓、发掘一些持久的爱好,多去看一看学习之外的世界,这和学习的过程一样重要

樊星是同学们见过最“佛系”的人这种“佛”,不是“躺平”,而是清醒,是抛却急功近利后的纯粹与热爱——正是这份清醒、温和、热爱、坚定,让许多同学洞见了理想的自己。





人物资料




樊星,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助理教授。巴西坎皮纳斯州立大学文学理论与批评系博士,研究领域和方向:巴西文学。研究领域包括葡语文学、文化研究与文学翻译,重点在于对巴西现当代小说的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一项,出版译著七部,在《外国文学评论》、Revista Brasileira de Literatura Comparada等国内外权威期刊上发表论文十余篇。译著Viagem à América do Sul获巴西高校出版社协会奖最佳翻译奖第一名及雅布提奖最佳翻译奖提名。《“混血儿的面孔”:亚马多<奇迹之篷>中的混血文化书写》等两篇论文获人大复印资料转载。


“燕归来”系列报道

聚焦再度选择北大的优秀归国青年学者

他们的鲜活故事折射出北大校园文化精神

生生不息的脉络传承

从他们身上

我们可以感受到北大人那份独具的追求卓越

报效家国的情怀

来源:北京大学融媒体中心、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

鸣谢:杨凯雯、方江晨、李武陶文、陈丹青

采访/文字:孙可心、马骁

摄影:郭雅颂

图片:受访者提供

排版:李芮迪、唐儒雅

责编:昭花花

北大重要突破!



跟我念:“一把把把把住了”


你,愿意和北大学生交换一本书吗?



北大原创,版权所有若需转载,敬请联络期待投稿,欢迎合作邮箱:gbdgw@pku.edu.cn

 热爱可抵岁月漫长……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